山东股票配资 普通人,离职,想做自媒体
在线配资服务_股票线上配资
在线配资服务_股票线上配资

股票线上配资

山东股票配资 普通人,离职,想做自媒体

发布日期:2024-11-03 23:25    点击次数:67

山东股票配资 普通人,离职,想做自媒体

9月15日,秦州区七里墩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向红星新闻记者证实,9月14日山东股票配资,和谐家园人行道边确有女孩掉井事故发生,目前女孩没有大碍,社区等有关单位还在跟进了解相关情况。该副主任表示,此处应该是市政的海绵工程,施工过程中一共涉及大概8个下水井盖,小孩路过时掉了下去。“昨天晚上知道这个事情之后,我们第一时间派人去现场查看,查看的时候8个井盖都已采取安全措施进行遮挡。”

在台湾,有一座非常受到登山爱好者喜爱的高山——位于我国台湾花莲县境内的奇莱山。这座山向来是以险峻闻名的,它也是台湾历史上,探险者发生意外最多的一座山之一,然而,除了1972年的“邱高事件”中神秘消失的3人,其余的探险者在发生意外之后,无论是失踪还是遇难,后来都是会找到的。

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"刘润"

十一假期,大家要么在家休息、要么在外出游,但有一波人,却可能比上班更加忙碌:自媒体博主。

事实上,今年一整年,"离职自媒体"都是一个无比火热的话题。

火到什么程度?有人戏称,2024最拥挤的赛道,不是电商、不是餐饮,而是离职博主。

很多人都感慨:自媒体已经是这个时代,为数不多的留给普通人的低成本机会。

最近这一年,我曾经对话过很多优秀的自媒体人,比如影视飓风Tim、六神磊磊、小声·比比、闪光少女斯斯...。

他们身上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:他们或许不追求那种胸怀天下的理念,想创造一家改变世界的公司。而是希望一步一个脚印的召集志同道合的朋友,做着自己喜欢的事业。

这种状态,真的特别好。

但是,如果你也想做自媒体,那就不能只盯着这些已经成功的案例,毕竟他们的成功,能让我们看到远方,却不能指导我们如何迈出第一步。

我意识到,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,他们不仅仅需要榜样,更需要有人切实的教会他们:如何才能度过艰难的"起号期"?

于是,前段时间,"刘润读书会"直播间请来了我的老朋友:池骋老师,他是巨土文化CEO,拥有10余年自媒体实战经验。他绝对是我的朋友圈里最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的人之一。

因为,你正在看的这个"刘润"公众号的运营初期,我就向他进行了深入的请教,那时他建议我,一定要做到"独家感""品质感",这让我受益至今。

在直播里,池骋老师分享了他出版的新书《起号:给自媒体人的60条实操干货》。从他的分享和书中,我为你总结出了8个在自媒体起号过程中,你极大可能会遇到的难题,以及池骋老师的回答:

1、没有一技之长,怎么给自媒体找定位?

2、刚开始,是先学再拍,还是边拍边学?

3、怎么给账号起一个好名字?

4、不想露脸,是不是做不了自媒体?

5、都说找对标很重要,找不到怎么办?

6、呕心沥血的视频,播放量只有几百,心态崩了,怎么办?

7、有人来找我做广告,但钱很少,要接吗?

8、账号有点苗头了,要不要辞了工作,全职去做?

无论你做不做自媒体山东股票配资,相信其中展现出的思考方式,都会对你有所启发。

准备好了吗?让我们开始。

没有一技之长,怎么给自媒体找定位?

定位,是做自媒体的第一步,也是极难的一步。

难在哪里?打开各大自媒体平台,不到处都是成功案例,可以供我们学习吗?

难在,学不来。

我们不是罗翔老师那样学富五车的大学教授、不是吕小军那样行业顶尖的世界冠军、更不是雷军周鸿祎那样自带势能的企业家。

我们不是雷军,没办法复制雷军的路线

我们只是普通人,一个没有一技之长的普通人。

没有一技之长,普通人的自媒体定位该怎么做?

池骋老师说,不用慌,这个问题,其实有一个标准答案:

不要局限于你现在的能力,而要用你未来希望拥有的能力去定位。

他特别想送给所有希望做自媒体的人一句话:

朝着他们的方向远望,找到一条自己的小路。选择最红的海,只吃小鱼小虾。

朝着他们的方向远望,是先找到那些你羡慕、敬仰的成功榜样,将他们作为目标,甚至"偶像",这很好,完全没有问题。

找到一条自己的小路,则是从自己最现实的情况出发,不要执迷于上来就"干一票大的",而是踏踏实实的找到自己能迈出的第一步。

举个例子,你喜欢美食,想当一位厨艺博主,但你没有王刚那样能做出满汉全席般的厨艺,怎么办?

其实没关系,因为那是你"未来希望拥有的能力",是"远望的方向"。

但低下头来,你一定能发现属于你自己的小路。

比如,做不了满汉全席,那你能不能每天为自己准备一顿"爱心早饭",成为365天不重样的"早饭博主"?

你可以精心挑选餐盘的样式、菜品的搭配、摆盘的精美,在这条路上不断提升、不断精进。

再比如。

没有超模身材,你可以做每天认真选择上班穿搭的时装博主;

没空环游世界,你可以做100天探索自己城市所有街道的旅游博主;

没有喜剧的口才,你可以做每天恶搞一次男朋友的搞笑博主。

这些,不仅是一条通往未来能力的路,更是一条竞争更小,更好入手的路。

这些领域,那些真正的米其林大厨、超模、旅行家、喜剧大师,根本不会下场与你竞争。这就叫"选择最红的海,只吃小鱼小虾"。

池骋老师说,不知道你有没有意识到,这种定位思路的底层逻辑是:人生的定位,大于自媒体的定位。

他经常对想做自媒体的年轻人说一句话:

选哪个赛道都好,就是不要选一条叫"自媒体"的赛道。而一定要选择生活中的赛道,并通过自媒体,150%地还原这个赛道。

因为自媒体它本身根本不是赛道,而是一个杠杆,一个放大器。

它是你在某一方面,选定了方向、掌握了一技之长、成为了一个"有趣的人"、过出精彩的人生后、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。

真正有趣的人生,怎么拍自媒体都能火。

刚开始,是先学再拍,还是边拍边学?

确定了"拍什么",第二个难题,一定是"怎么开始拍"。

教自媒体的书籍、课程那么多,到底是先学再拍,还是边拍边学?

很多人受到互联网思维的影响,会选择"小步快跑、快速迭代",先做起来,再慢慢改进。

但池骋老师说,至少对于他的经验而言,他会建议:先学,先掌握最基础的知识与技巧,再开始拍摄。

为什么?

因为你要对自己做的事情有清晰的认知,如今的自媒体行业,真的已经过了那个"随手一拍都能火"的野蛮生长时代。

没有经验、没有基础知识的新人,一头扎进去,辛辛苦苦好几天,结果作品石沉大海,接下来连续十几条作品都没有爆款,这种事实在太常见,甚至几乎是必然。

想想看,假如一条作品要耗费你一个星期的时间,十几条作品,那就是你三四个月的努力。

三四个月的努力却持续看不到成效,这会带来极大的"挫败感",让你怀疑一切,怀疑这个平台是不是已经没有机会、怀疑是不是被平台算法"针对"了、怀疑自己是不是根本没有天赋。

池骋老师说,做自媒体运营教练的这些年,他实在见到了太多这样的案例。最终,这种怀疑,会磨灭你所有的创作激情,导向放弃。

"边拍边学"的另一大问题,是一旦你开始发布内容、正式运营账号后,你会被数据左右,被观众的评论左右。将自己本就宝贵的精力,放在"选题"和"脚本套路"之上,而很难再真正将精力放在"学习"之上了。

根据他的观察,那些真正能够长久坚持下去、最终等来"花开"的同学,除了天生的性格因素,以及本身对这份事业的热爱之外,还有着一个共性:

他们在发表第一条作品之前,都往往比那些"心态不好的同学"做了更久的非公开练习。

比如说,他们会用一个月,甚至更久的时间,去学习相关课程,并研究那些作品的共性,再将这些知识和共性,迁移到自己的每条作品之上。

所以,一个人做自媒体,千万别"抄家伙就上"。

先学习、先研究优秀的账号和作品,你会发现,其实很多坑,你根本不必踩。

怎么给账号起一个好名字?

什么叫好名字?怎么起一个好名字?这是每一个自媒体人都必定会遇到的问题。

比如你叫大壮,听了上面的建议,准备365天做早饭不重样。

那到底是直接点叫"大壮做早饭"、还是文艺点叫"晨光食集"、还是有趣点叫"大壮大壮爱吃早饭"?

池骋老师说,经常有人拿着自己起的账号名,来咨询他这是否是一个好名字。

但他的回答经常是:只看名字,没法判断。必须要和你的内容结合在一起去看。

为什么?因为名字本身不会单独出现在用户眼中,而一定是与内容一起出现,在用户眼中呈现出一个整体效果。

换句话说,名字本身根本没有那么重要,重要的是"名字和内容结合在一起时的化学反应"。

什么叫化学反应?比如一个容貌美丽、身材很好的职场穿搭博主,账号名称叫"王铁柱说穿搭",请问你会有什么感觉?

是不是和我一样?哇!这么漂亮的女生,她的名字怎么会叫王铁柱呢?太好玩了吧。

你看,这就叫化学反应。

再给你举一个真实的例子,B站有一位头部UP主"老师好我叫何同学",你觉得这是一个好名字吗?

你会发现,单看名字,真的很难判断。它给人的感觉是一个有点单纯、有点可爱、甚至有点傻傻的学生,在课堂上恭恭敬敬的鞠躬,说着"老师好"。

如果这是一个校园生活博主,或许会让你感觉中规中矩,没有波澜。

但如果这是一个对各种科技前沿趋势了如指掌,能拆解5G、能玩转AR,甚至能和苹果CEO库克对话的学生呢?

神奇的化学反应这就产生了:太酷了!我要关注他。

所以,池骋老师说,在起名时,切忌脱离内容与定位空谈名字,而要将名字与你想做的内容结合成一个整体,去设想用户看到这个整体时,会产生怎样的感受。

至于名字本身,真的没有那么重要,它更多的是一个"价值的补充",在有"内容预知性"的基础之上,做到好听、好懂、好记、好搜,并且自己喜欢,那么这就是一个好名字。

不想露脸,是不是做不了自媒体?

开拍第一条视频之前,你可能会在"露不露脸"上纠结很久。

有的人觉得自己不是帅哥美女,不适合露脸。还有的人天生社恐,不想在众人之前露面成为焦点。更有的人因为工作要求,不能露脸。

但是,不露脸,从头到尾都是素材,观众不会累吗?会不会让观众觉得不真诚?

怎么办?确实挺纠结。

池骋老师说,他建议每一个纠结露脸问题的人,思考这样一个问题:

到底有什么问题,是一定要露脸才能解决的?

是让人记住你吗?是吸引流量吗?是确立人设吗?是让用户喜欢上你吗?

都不是,想想看,你长期关注的那些自媒体博主,他们是全都露脸了吗?很显然并不是。

你不露脸,只专心做好内容,不会影响大家关注你、喜欢你、了解你的人设。

在让人记住你这方面,露脸或许是一条捷径,但绝不是唯一的路。

一定要露脸才能解决的,其实只有一个问题:信任。

想想看这样一个场景,你关注的一位时尚博主,每天穿梭于各种高档场合,分析明星穿搭、介绍最新时尚潮流,但从不露脸。

你关注她、佩服她的知识量与人脉圈、追更她的每一条视频,这都没问题。

但如果某一天,她向你推荐一款几千元的化妆品,说姐妹们,相信我,没错的,我每天都用,快买吧。

你会是什么感受?会不会心里"咯噔"一下?

我连你面都没见过,长什么样都不知道,我怎么相信你?买完东西你跑了怎么办?

没错,这就是露脸的最核心功能:信任,尤其是带货时的信任。

为什么?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,人类天然会对"见到面的人"产生亲近感,信任感。

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:人脸是最容易被人记住的东西,它具有"唯一性",选择露脸,就像是在向观众发出这样一条信号:

我露脸了,我跑不了了,我把我整个人的信誉,都绑定在我推荐的产品上。所以,请相信我。

因此,池骋老师说,早期在露脸的问题上,不用过分纠结,如果真的不想露,那就不露。

有许多自媒体,都是在有了千万级别的粉丝后,希望进一步提升商业化能力,才开始露脸。甚至始终都没有露脸。

因为不出镜不露脸,不会影响大家喜欢你、关注你。只是长期来看,可能影响你的商业价值,因为"咱俩没交情"。

而这,并不一定是你在起号期最需要解决的问题。

都说找对标很重要,找不到怎么办?

"找到一个对标账号",这几乎是每个自媒体小白都看到过的建议。

但是,到底什么叫对标?怎么找?找到了以后怎么学?这些问题并不简单。

比如,你想做美食博主,你找到了一个看上去不错的"对标账号"。

但是,这个博主胖乎乎的,一看就让人很有食欲,吃起饭来嘎嘎香,让人忍不住就想舔口水。你却是麻秆身材,这能算对标吗?他的操作你要学吗?

再比如,周鸿祎下场做短视频,每天穿着一身红衣,哎呀,实在是太有"记忆点"了,我要不要学习一下,干脆穿一身绿色的衣服?

池骋老师说,在找对标这件事上,真正正确的心态是:

不要找对标账号,而去找对标元素。

什么意思?如果你只看到了这一个胖胖的美食博主,一定会一头雾水,他是他,你是你,完全不同的两个人,这怎么对标?

但是,当你再多看一些呢?去看10个、50个,甚至把全网各个平台最火的100个美食博主全都看过、分析过。

你就一定会发现,哪怕平台不同、风格不同、变现形式不同,但他们之中,一定存在着某种共性。

比如,你可能会发现,几乎全部美食博主,都要采用红色橙色这样的暖色背景,铺满整个屏幕。这是因为暖色调天然就会让人产生食欲。

引申到更多方面,在画面质感、脚本逻辑上、互动方式上、甚至是账号起名上,一定会有各种各样的共性。

这些共性,就是你要去寻找的"对标元素"。

这些对标元素,是经历亿万次搜索、点击、优化后筛选出的结果,它背后必然有它的道理。

一定要在尊重这些共性的基础上,再去实现"差异化"。

池骋老师说,在这方面,他有一个公式:

好账号=80%的"合理化"+15%的"合理差异化"+5%的"纯粹差异化"。

没错,最重要的就是"合理化",是那些吸引观众的共性,它占比80%。

15%的"合理差异化",则是"自媒体定位"的核心。比如你的学历背景、长相讨喜、口才能力。

剩下的5%,是"纯粹差异化"。

池骋老师特别提醒,不能片面的理解差异化,比如一定要穿一个什么颜色的衣服,或者拿一个扇子之类的东西,那不叫差异化,而叫"元素的刻意冲突",是在"为了差异化而差异化"。

真正的纯粹差异化,一定是"个人魅力"。

举个例子,如果你用粤语解说做菜,那很可能只是"元素的刻意冲突"。

但如果你用粤语解说做菜时,能让大家感到一种温柔、放松、被治愈的力量,那就是你独特的个人魅力。

让大家感受到了温柔,有一种被治愈、很放松的感觉,这就是你的人格魅力。

总之,对自媒体账号而言,80%的"合理化"和15%的"合理差异化",决定着下限,而那5%的"纯粹差异化",决定着上限。

如果你是个新手,不用着急,一步一步去做,先从行业共性中,找到自己的"对标元素"做起。

呕心沥血的视频,播放量只有几百,心态崩了,怎么办?

等你终于完成了一切准备工作,发出你的第一条作品,猜猜看,结果会如何?

虽然我很希望你能取得好结果,但不得不说,现实很骨感,除了极少数"天选之子",绝大多数人,第一条作品的结果都是"石沉大海"。

为什么会这样?到底是作品拍的不好,还是新号没有流量扶持,被针对了?

池骋老师说,他经常遇到学员在发布了呕心沥血的第一条作品后,心急火燎的把作品发来问他:到底出了什么问题?为什么没有流量?

而池骋老师内心最想回复的,其实基本都是下面两句话里的某一句:

1、作品不咋地,有流量就怪了。

2、作品有点意思,再发几条看看。

如何避免第一种情况,前面已经聊过了,找好定位、学好基础知识、做好基础调研。

而第二种情况,也就是作品其实没问题,至少在平台平均水平以上,但就是没有流量,这大概率是平台流量分发机制决定的。

虽然说各个平台的分发机制会略有不同,但对于新号而言,基本有着一条共同的规则:

你的粉丝数越少,流量的随机性就越强。

因为大部分平台算法,都会先将作品推送给更了解你的粉丝,而不是陌生人。

这些粉丝对你作品的数据反馈,比如完播率、停留时长、互动数据等,将会进一步影响将作品推送给陌生人的机制。

那结果就会显而易见:在粉丝数寥寥无几的初期,你的作品会有极强的随机性,许多优秀的作品、会被算法"雪藏"很久不推送给陌生人,甚至是永久。

所以,哪怕你的作品真的真的很优秀,但"第一条就成为爆款"的几率依旧极低。

那该怎么办?池骋老师说,只要你的作品真的没有问题,那他会建议你,从心态入手调整。

怎么调整?把你的前N条作品,打包当成第1条。

这是什么意思?

比如你已经发了10条作品,却一直没有出现爆款(爆款可以定义为平均数据的10倍以上)。那从心态上,你要清楚,你并不是做了10条作品,而是一直在打磨你的第1条作品。

那什么时候才算"第2条作品"?答案是出了爆款后的第2条作品。

比如,你的第16条作品成为爆款,那你的第1-15条,实际全部都是"第1条"。而从第16条开始,第17条作品,才是你真正意义上的"第2条作品"。

这种心法的底层逻辑是:你尽量不要问"如何创作出一条爆款",而是要学会问"如何提高创作出一条爆款的概率"?

答案就是:多发,用数量抵消概率上的波动,当时候到了,它自然就来了。

有一次,文学大师季羡林被学生问到如何写作,季羡林大师给出了一句虽不大文雅,却发人深省、话糙理不糙的名言。

池骋老师说,他特别喜欢这句话,它和自媒体出第一条爆款,有着相似的道理:

水喝多了,尿自然就有了。

有人来找我做广告,但钱很少,要接吗?

当你出了几条爆款,积累了一定的粉丝量,有固定追更你的人群,这时,你或许会收到人生中第一条广告需求。

恭喜你,这是对你这段时间努力的认可,更标志着你的自媒体事业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。

但是,这个阶段找来的广告商,很可能不那么令人满意。

要么是钱给的很少,只有几百块。要么是产品无法让你从心底里认可,比如功效不明的护肤品甚至保健品。

怎么办?这个钱拿不拿?拿了会不会伤害了用户,甚至丧了良心?

池骋老师说,每次他被问到这个问题时,都会说,每个人的账号类型不同、阶段不同、个人经济情况不同,没法给出一个"接"或者"不接"的简单判断。

但是,这背后有一个决策逻辑是共通的:机会成本。

什么是机会成本?

在自媒体这件事上,实际就是:如果不接这单广告,把节省下来的成本用来做别的事情,可以获得多少收益?和接这单广告相比,孰高孰低?

这个收益,既包含金钱上的收益,也包含账号发展上的收益。

假如这时的你连出爆款,正在高速成长期,涨粉效率是最高的,这时找来的广告却知名度低、收益也低。为了长远利益发展,专注涨粉,放弃广告是更明智的选择。

但是事无绝对,如果广告品牌的知名度高,品牌方又愿意给你极高的自由度去进行创作,你有把握将广告作品创造出和日常内容相似甚至更优秀的作品,那别说报价低,哪怕你最后实际没有赚到钱,也是值得的。

说白了,你要想清楚一件事:

目前的自媒体环境下,绝大部分观众对于博主"恰饭"这件事,已经有了很高的预期,他们完全可以理解博主也需要挣钱,甚至会为你接到广告而高兴。

但前提是,你不能为了广告,而影响正常内容的创作,甚至伤害到你的观众,那无异于是在杀鸡取卵。

账号有点苗头了,要不要辞了工作,全职去做?

好,假设你现在成功完成了起号,还有了虽然不多,但在逐渐增长的收入,这真的很棒。

但你一定会紧接着面临下一个问题:要不要辞掉工作,全职去做自媒体?

不辞职,只能用下班和周末的时间,产量必然受到影响。但辞了工作,没了主业收入,全职自媒体真的能撑起我的收入结构吗?会不会不稳定?

池骋老师说,对于这个问题,他特别想让所有有志做自媒体的年轻人知道一件事:

当你问出这个问题的那一刻,你就很可能陷入了一种"做号思维"。你希望将自媒体当成一份收入稳定、时间自由的工作。

但实际上,这是不对的,在他看来,做自媒体,有2种可行的模式,和1种不可行的模式:

要么把自媒体当成副业,利用低成本的优势去做。

要么把自媒体当成创业,利用高收益的优势去做。

就是不要把自媒体当成全职,当成一份可以月入一万多、旱涝保收,能够养家糊口的稳定工作。

为什么?因为自媒体本身很难具有即时回报性和稳定性,用"上班"的思维去做,注定南辕北辙。

把它当成一份踏踏实实的副业,你可以充分发挥它低成本的优势,利用空余时间,做着自己喜欢的事业,有收入很开心,没收入也完全可以接受。

把它当成一份轰轰烈烈的创业,你要去构建商业模式、优化收入结构。充分发挥它极高的收入天花板,一旦成功,就能帮你博取本职工作完全无法想象的收益。

当然,创业失败率极高,九死一生,但自媒体低成本的特性,让它本身就有相比其它创业极低的试错成本,即便失败了,大不了回去上班,也没有太大损失。反而因为这一趟"创业历程",你可能会对工作有更深层次的、全新的理解。

所以,当你在纠结要不要辞掉工作,专心自媒体时,放下"做号思维",培养"创业思维",或许你就会对这个问题有完全不一样的看法。

池骋老师的分享,真是精彩,在他的新书《起号:给自媒体人的60条实操干货》中,还有更多这样深刻的实操建议,非常建议你前去阅读。

确实,自媒体是一条低成本的启动路径。但不得不强调的真相是:低成本这枚硬币的另一面,叫"低门槛",或者用一个更扎心的词,叫"卷"。

所以,如果你也在做自媒体,或者你也想做自媒体,真的需要反复问问自己这些问题:你真的想好承受这些真相了吗?你真的学会怎么面对这些真相了吗?你真的知道怎么突破这些真相了吗?

学习的价值,就在认识到这些残酷的真相后,整好行装、擦亮宝剑,用正确的方法,重新再出发。

此外,我还有3个特别核心的感悟:

1、所有的成功,都是你成为了一个更好的自己之后,一个自然而然的"副产品"。做自媒体这件事也不例外。

2、大部分人的难题,都不是缺乏具体的方法,而是缺乏一种"思维模式"。当有高手为我们点破这一层时,一切都会豁然开朗。

3、你的顿悟,只是别人的基本功。当你冥思苦想时,总有高手早已为你准备好了答案,等待你去发现、学习。

感谢池骋老师的分享。

无论你做不做自媒体,都祝今天的内容,可以帮你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。